来源:人气:958更新:2024-03-11 05:01:56
什么是「好戏」?
著名剧作家曹禺说过,最好的戏不是观众跟着你一起流泪,也不是表演结束后观众给你报以最热烈的掌声。
而是观众在走出剧院后,能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思索。
思索什么?
他说:“思索未来,思索人生,乃至人类。”
曹禺这番回答,是在几十年前说的。
不过,放到今天的演艺圈,却别有一番滋味。
今天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火爆,高票房破纪录的电影,层出不穷。
可真正的好电影,却在走向“凋零”。
“翻拍成风”、“公式性电影”……流行的当下。
我们反而开始更加怀念二三十年前的那些经典老电影。
那时候,电影虽然制作水平有限,但他们始终带着真诚,也有探索革新的勇气。
相比于当下,制造尺度、踩热点的爆款电影,他们更关心电影的深层次表达,以及能带给观众的内心思考。
就比如1994年上映的《梁祝》,这部与周星驰《大话西游》一样,被低估了几十年的电影作品。
01、
中国有四大民间爱情故事,分别是《白蛇传》《牛郎织女》《孟姜女传说》和《梁祝》。
上世纪90年代,一向擅长拍摄武侠片的徐克文艺心泛滥,把四大爱情故事中的两个拍成了电影。
1993年,他以李碧华的小说为蓝本,将《白蛇传》拍成了《青蛇》;
1994年,他又自己做编剧,对《梁祝》进行了重新解读,电影的名字还叫《梁祝》。
如果说《青蛇》可以靠着演员名气和情欲画面,吸引观众。
那《梁祝》靠什么?
这个故事不仅是台悲剧,而且还提前告知了结局,要想打动观众,难度可想而知。
相比于《青蛇》的大胆解构和重塑,徐克在《梁祝》的改编上,主打一个“润物细无声”,看似没啥改编,其实全是细节。
《梁祝》的故事,发生在公元337年。
祝英台女扮男装潜入书院求学,因此结识了寒门出身的梁山伯(吴奇隆 饰)。
在朝夕相处中,梁山伯的女儿身被识破,两人因此坠入爱河。
梁山伯发奋读书,赢取功名后去祝家提亲,可惜门第隔阂无法消除。
祝母棒打鸳鸯,梁山伯郁郁而终。
祝英台在嫁入太守马氏家的路上经过爱人坟茔,她去哭坟,之后狂风大作,一对眷侣化作蝴蝶,翩跹入天涯。
以上是我们熟知的经典版本。
徐克的改编在于细节的填充,让故事更加丰腴。
影片一开始,祝英台的罐子里,放着一只无法展翅的蝴蝶,她学走路脚上绑着绳子。
一只蝴蝶,一根绳子,交代了她后来的命运。
祝父第一次出场就在涂脂抹粉,嘴里念念有词:“欧阳家族就是因为抹得红光满面,官运才那样的亨通!”
后来祝母和和尚聊天,谈到了西晋灭亡后南渡的士族。
两处闲笔,交代了时代背景,魏晋时期男色成风,男子涂脂抹粉,代表社会地位。
祝母教女儿学走路,女儿横冲直撞不懂得转弯,径直迈过门槛,走出家门;
两位主角的相遇,幽静山谷,山伯抚琴,英台夜宿,朦胧间听到书生诵诗。
徐克选择了《诗经·陈风》中的《月出》,朱熹曾评价“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”。
一出家门,从此再无回头路;
一遇恋人,纠缠一生不了情。
此外作弊的纸团、书院里的足球比赛,席地而睡的“三八线”,敲钟时刻的扮鬼脸,都让这个古早的爱情,变得极具现代性。
细节上的小打小闹是点缀,情节上的大刀阔斧,才是关键。
两版祝英台里3个角色,差别巨大。
传统版本里,祝英台是因渴望读书,才男扮女装的,她进入书院后,立刻成为人人艳羡的学霸。
这样的祝英台有天赋有觉悟,带着仙气儿,缺少人味儿。
徐克版本里,祝英台不喜读书,老爸怕她嫁过去失了礼,才让她去读书,进入书院祝英台调皮捣蛋,招惹各种事端。
这样的改编,让祝英台成为鲜活儿的人儿,更容易引发共情。
传统版本里,祝英台的压力主要来自于父亲,母亲是个夫唱妇随的工具人,这也是男性视角讲述故事的常用方式。
徐克版本里,反了过来。
徐锦江饰演的父亲外强中干,是个只会咋咋呼呼的工具人。
吴家丽饰演的母亲,则有血有肉。
她和若虚和尚是昔日恋人,两人的故事就是梁祝的前传。
只不过结局很悲。
世俗压力下,一个被迫嫁入官员之家,一个出家成了和尚。
梁祝的故事一下子有了一个对照组,层次感更加丰富。
母亲本是受害者,遭遇命运不公后却成了旧制度的维护者。
她一边监视女儿,囚禁女儿,甚至棒打鸳鸯,但另一方面也亲自为女儿打开了开蒙之路,这种矛盾感特别动人。
最后她和和尚重逢,两人的对话,堪称对一次哲学的思辨。
和尚淡淡地说:“世上根本不应该有池塘。”
祝母恨恨地回应:“说得潇洒,你能放下就不会出家当和尚了。”
父亲是表,母亲是里,这个角色也让吴家丽提名了金像奖最佳女配。
02、
如果换一位女演员饰演祝英台,不用杨采妮,这部电影,还会成吗?
杨采妮是周慧敏之后的玉女掌门人,但她的长相不是小家碧玉式的,而带着一种粗粝感。
她的野生眉纤长,有种混沌未开的英气,刚好是扮演祝英台的不二人选。
杨采妮饰演的祝英台,有一种处在状态之外的傻傻气质。
这种可爱是不分性别的,与她最后的觉醒和殉情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与他搭档的吴奇隆,小虎队队长,偶像出身。
眼神清澈明亮,自带书生气,五官长得比她还精致。
两人在一起真有一种“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雌雄”的感觉。
徐克也很好地利用了这对CP。
祝英台入学和梁山伯赴考,两场戏遥相呼应,一人在高处走,一人在低处坐,动静结合,高低错落。
后来的学堂敲钟和背对背读书,也多采用了这种构图结构,美好的爱情可以冲破时代枷锁,徐克用画面,表现出来了。
杨采妮的女装缱绻,男装英武,心态的转变在摔琴罚站那一段,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故事发生在一个黄昏,祝英台惹事被罚站,十分狼狈。
事毕后,梁山伯携琴在树下席地而坐,他拨弄琴弦安慰自己的“好兄弟”。
谁料彼此心弦,也被撩拨得乱了分寸。
入夜,风潜丛林,流水淙淙,清风明月相伴,《梁祝》的古琴音调,蓬勃而出,美得让人心醉。
琴声从何而来,来自山间,来自流水,来自梁山伯的动情,更来自祝英台的不语。
这是一个觉醒的夜晚,祝英台的冥顽不灵、幼稚傻气,在琴声中消失殆尽,取而代之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兴奋与忧思。
电影从这一刻开始劈成两半,前半段有多美好,有半段就有多绝望。
高潮出现在祝英台哭坟跳坟那场戏。
影片中代表权贵的马氏从未出现,如阴云般笼罩。
在那场戏里,狂风大作,黑云压城。
祝英台趴在琴边,拿着血信,在坟前哀嚎。
整段的走心表演很少,只有技巧,带着粗糙感,但却用一种质朴打动了观众。
祝英台的泪水和雨水洗掉了浓妆,露出了本来的纯真面目。
她慷慨赴死,周围的人麻木不仁,如同戴着面具的陶俑,而她却用最后一舞拥抱了爱情和自由。
这里音乐响起,还是《梁祝》的曲调,但填写了新词。
“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
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
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
还你此生此世 今生前世
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”
这段词出自黄霑之手,黄大师也延续了大巧不工的创作风格,感人肺腑。
两人化蝶的戏份,也做了艺术化处理。
若虚和尚将当年祝英台闲暇时画的一对纸蝴蝶抛洒到空中,夕阳下如同命符一般的脆黄画纸变成了蝴蝶。
03、
《梁祝》流传了千年,但一直有一个Bug。
梁山伯爱上祝英台,究竟是识别了她的女儿身之前,还是之后?
如果是之前,那么梁山伯爱上的,就是自己的“好兄弟”,这是一种同性之爱。
如果是之后,那么梁山伯的感情,就是从对“好兄弟”的友情转变成了异性之爱。
《梁祝》的故事发生在东晋,那个年代阴柔男风盛行,这个故事流传千年说明它包罗万象,有很多可挖掘的点,其中就包括这个Bug。
显然这个Bug和中国传统文化相悖,所以《梁祝》的故事流传千年,衍生出多个版本。
但对于两人相爱的过程多采用模糊处理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但是徐老怪拍这部电影,就是要把这笔糊涂账算清楚。
他歌颂男女之爱,但并不避讳同性之情。
为此他特意让何润东在其中饰演了一个样貌清秀的书生,和梁山伯眉来眼去的,目的就是暗示这种同性之爱。
看来,和尚口中的那句“这个世界本就不该有池塘”,说的不只是门第之间和封建枷锁,还有爱情的性别。
当然,徐克拍《梁祝》,绝不是拍同性恋来制造噱头,我想他更想表达的是,纯粹的爱情是无关性别的。
梁山伯究竟爱上的是好兄弟祝英台,还是好妹妹祝英台,这事儿不重要,爱情本身就是两个灵魂间的碰撞。
影片中,祝父称病,要女儿回家,梁山伯和祝英台长亭道别,祝英台公开了女儿身。
原版故事里,梁山伯到祝府提亲,才知道祝英台为女子。
电影这么改编就是为了强调这种爱情的纯粹性。
原版《梁祝》里的这个“大坑”,也就被填上了。
看懂了这一层,才算理解到徐克版《梁祝》的精髓。
总之,《梁祝》能流传千年不是意外,它诠释了爱情的方方面面,任何人在任何年龄段都能从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而徐克在30年前勇敢拍出了这个故事最隐秘的情感,时至今日都十分超前,这样的好片不该被埋没。
文/皮皮电影编辑部:一粒鸡
©原创丨文章著作权:皮皮电影(ppdianying)
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
Copyright © 2020-2021